智慧水务

  为了更好的服务河长制工作,进一步提升河湖治理水平,有效整合水利局、环保局、公用事业局、住建局、交通运输局、农林局、城管局等河长制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成果,对区域内重点河湖开展监测、监视与监控管理,建立一河一档、河长履职、协调联动、考核评价、协同办公为一体的河长制智慧水务系统,提高河道监管效率,实现河湖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无纸化,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、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。

  河长制智慧水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、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智慧城市等新技术、新理念,以现有数据资源、管理流程、业务系统为基础,紧密围绕水资源管理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环境综合治理、水生态修复、河道资源保护、河道长效管护、河道执法监督和河道综合功能提升等中心任务,建立全面、准确、系统的河湖监测、监控、监视与监督管理的河长制信息化协同办公系统,统筹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,协调联动河湖管理各相关单位、乡镇街道等部门,全面提升河道综合管理水平,支撑“水清、岸绿、河畅、景美、生态”的现代河网水系建设。

  河长制智慧水务系统的建设,将面向社会公众发布河长制相关工作动态、及时接受公众监督反馈情况,为各部门及时处置社会公众关心的河道水环境、水生态、水污染、岸线绿化等问题。借助微信、移动APP、门户网站等,建立公众反馈渠道,对河道养护、管理进行社会监督;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量化河长考核、保洁考核、河道治理工程长效管护等河道管理事务,通过平台将考核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;及时向社会发布河长制工作动态与治理成效信息,引导公众参与监督管理,充分发挥公众力量参与河长制的公共管理。



arrow_left_32px_12385_easyicon.net.png 图为:智慧水务总体架构图

  整个架构紧紧围绕信息共享机制、信息安全机制、考核指标、各类标准规范、业务工作机制进行建设。


  河长制信息化协同办公系统使用对象主要包括河长、河长办、职能部门、基层河湖管理员以及公众。


  在技术体系的选择上,采用符合面向服务架构(SOA)的设计思想,各种服务资源统一部署在统一的服务平台上进行服务的注册、管理与发布;通过消息中间件和服务组件技术,实现对各种设备资源、数据资源、服务资源和应用资源的统一管理;通过信息服务门户(Portal)技术、互联网+等信息技术开展信息资源与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与整合,开展业务系统统一接入与个性化的人机界面表现。

河长制智慧水务系统包含以下内容:


数据集成平台:

智慧水务系统实现了感知层、数据库层面及应用层的整体集成。同时构建了一个数据集中平台,汇集河长制智慧水务系统所需数据。同时建立数据集成和共享的接口标准,方便系统扩展和数据使用。


系统集成的数据包括:


断面水质数据接入


排污口数据接入


沿线产业数据接入


水利数据接入


视频监控数据接入


其他基础数据接入


系统整合的部门包括:


住建局:沿河村庄环境信息及建筑工地泥浆监管信息共享接入


农林局:沿河养殖场粪污排放信息及农业污水监测信息共享接入


交通运输局:河道危险品船只通航信息、河道船只污染源偷排信息及突发船舶污染事故信息共享接入


城市管理局:涉河违建信息、历史查处案件信息及群众举报信息共享接入


气象局:将气象、雷达、云图等信息共享接入


国土资源局:基础地理数据,遥感影像数据(预留接口)



  通过建设区域地理信息一张图,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GIS平台和应用开发容器。在GIS地图上集成开发河湖管理、污染监测、河道巡查、监督治理、指标考核、水环境信息综合监测子系统,在地图上实现水利业务管理操作与信息监控监视功能,提高对整体势态的掌握。

河长制信息化应用系统

  建设面向河长与面向公众的应用软件,构建水环境信息综合监测平台,整合已有水利业务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,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全方位支持。

  针对河长制相关部门、工作人员及河管员应用系统包括河湖管理、污染监测、水文数据监测、视频监控、河道巡查、日常养护、应急处理、监督治理、工作考核等内容。以上内容都通过GIS系统进行一张图的统一展示,方便对势态的整体把握。

  面向公众的应用系统包括、河长动态、治水新闻、河长职责、河道月报等信息公开以及河景检举、曝光台等监督功能。

  应用系统还包括移动业务,通过移动app、HTML5系统、微信公众号等,对于工作人员和公众提供以上功能,方便日常使用。

  通过河长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,围绕水资源管理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环境综合治理、水生态修复、河道资源保护、河道长效管护、河道执法监督和河道综合功能提升,为统筹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,协调联动河湖管理各相关单位、镇(街道)和村,全面提升河道综合管理水平,支撑“水清、岸绿、河畅、景美、生态”的现代河网水系建设,进一步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、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,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政府公信力,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
20180518093445289.jpg